《机械设计》(CN:12-1120/TH)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,自创刊以来,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,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。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。
《机械设计》是学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技术性刊物。办刊宗旨认真执行期刊的标准化、规范化。努力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侧重实际应用;普及与提高相结合,侧重知识增新与补缺。
《工程机械》(CN:12-1328/TH)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,自创刊以来,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,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。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。
《工程机械》主要报道挖掘、铲运、起重、桩工、压实、路面、叉车、钢筋混凝土、凿岩气动、铁道线路、军工、城建机械和工程机械配套零部件等18大类产品的试验研究、设计计算、产品结构、材料工艺和使用维修等方面的新技术、新产品、新经验和行业发展动态等方面的文章。宣传国家科技经济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,引导、推动行业发展,交流行业技术创新及应用成果,经营、管理经验;介绍行业重大技术动态及国外先进技术、产品;联络生产企业与施工用户,促进行业生产、科研、教学、经营管理工作的全面进步。
《中国机械工程》(CN:42-1294/TH)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半月刊,自创刊以来,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,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。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。
《中国机械工程》荣获1997年获中国科协期刊一等奖;机械行业优秀期刊一等奖;2001年获首届湖北十大名刊;2003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;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,并被美国《ProQuest数据库》收录。
本站主要从事期刊订阅及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(互联网信息服务),并非《食品与机械》杂志官方网站。办理业务请联系杂志社。
《食品与机械》(CN:43-1183/TS)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,自创刊以来,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,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。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。
《自动化与仪器仪表》(CN:50-1066/TP)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,自创刊以来,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,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。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。
《自动化与仪器仪表》技术刊物。旨在加强学术交流,促进中国自动化与仪器仪表的发展,为自动化和仪器仪表工作者服务。
《轴承》(月刊)创刊于1958年,由洛阳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所主管,洛阳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主办,CN刊号为:41-1148/TH,自创刊以来,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。
《轴承》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科技政策,展示交流轴承行业的科研成果和生产经验。坚持理论与实际、普及与提高、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的原则,致力保持杂志技术内容的新颖性、先进性和实用性,在行业内有很强的技术影响力,是轴承行业影响最大、信誉最好的科技期刊。
《工业工程》(CN:44-1429/TH)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,自创刊以来,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,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。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。
《工业工程》理论与应用结合,内容涵盖经营战略、决策研究、制造系统、物流系统、设施规划、工作研究、成本分析、工程经济、质量保障、诊断评价、信息管理、人机工程、生产组织、人力资源、组织重构等。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工业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科技人员、各级政府工业和经济管理部门的决策人员、各类企业管理人员,高校师生及其他有关人员。
《风机技术》(CN:21-1167/TH)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,自创刊以来,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,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。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。
《风机技术》杂志以其专业性、技术性和权威性,在本行业及相关行业有关广泛影响。为行业提供具有前瞻性、指导性的前沿技术信息;为企业提供理会全面的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应用技术信息;为行业提供大量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商业信息,成为了风机行业重要且唯一的专业技术刊物,是行业内读者交流学习的良师益友。
《机械研究与应用》(CN:62-1066/TH)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,自创刊以来,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,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。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。
《机械研究与应用》杂志的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机械行业的企业、科研、设计、制造工程等的研究人员、技术人员、管理人员和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等。
《质量与认证》(CN:10-1214/T)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,自创刊以来,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,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。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。
《质量与认证》以传播先进的认证技术理论和方法、先进的管理理念为宗旨,秉承专业领先、传播有效、读者至上、质量第一的办刊方针,以认证研究和管理视窗两大板块为报道结构,紧跟行业难点、热点、焦点,宣传国家认证认可制度、法规、政策,在先进、前沿的认证技术与广大认证企业、认证机构、培训机构、咨询机构、检测机构、科研单位、大专院校、认证人员以及关心认证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之间,搭建起有效沟通的桥梁。